人才是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气象局党组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培养打造优秀高层次气象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中国气象报开设《一蓑烟雨护民生 气象人才展风采》专栏,展现他们传承和发扬优良气象传统,将自身成长与发展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时代脉搏和事业发展的生动事迹,以激励广大气象干部职工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凝聚力量。
每一代气象人都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气象局气象台台长林确略,从地理专业跨越到气象学科,深耕西部基层多年,最终成长为气象预报专家。他的成长也是我国西部基层气象预报技术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技型转型的生动缩影。从2005年青涩稚嫩地加入气象“大家庭”,到如今带领团队攻关预报预警技术难题,这位80后的正高级工程师,用二十年的坚守,为筑起守护百姓的“气象防线”贡献力量。
林确略在工作岗位分析天气形势 图片来源:玉林市气象局
在“跨界”中扎根
2005年盛夏,刚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的林确略,背着装满专业书籍的行囊,走进了玉林市气象局的大门。
入职当天,他就被局领导安排到市气象台,这个岗位对专业能力要求极高,这份信任让他既激动又忐忑。彼时的林确略,对气象预报的认知还停留在课本上对天气系统的简单分析。面对跳动的气象数据、布满线条的复杂天气图,书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巨大差距,让他一度无从下手。
“每天上班都只能站在老预报员身后,默默将他们的分析思路记在本子上。”林确略回忆起入职初期的窘迫,至今仍记忆犹新。
为了跟上节奏,林确略成了市气象台里最“轴”的人。白天,他寸步不离地跟着老预报员学习看云图、判锋面,把每一次预报结论都详细记录在笔记本上,事后逐一对照实际天气标注偏差,反复琢磨原因;晚上,他留在办公室读《天气学原理》《大气动力学》及《预报手册》,熟悉本地天气气候概况,并试着将地理专业擅长的空间分析思维融入气象数据解读。
当时局里电脑稀缺,新入职的预报员一般没有配备个人办公电脑。“没有计算机,自学就比较困难。”于是林确略便从报废的电脑堆里拆卸零件,东拼西凑组装了一台“古董”台式电脑。
凭着一股韧劲,他自学编程,初步研制出“个人预报评分程序”,不仅能快速评估个人预报质量,还大大提高了科室的工作效率。“那个‘古董电脑’屏显不好、时常闪烁,键盘也有些按键失灵,但在当时帮了他大忙。”同事彭武坚提起这件事,仍对他的钻研精神赞叹不已。
在攻坚中定向
2006年,局里组建科技服务中心,刚刚转正的林确略被调去负责专业气象服务。起初他有些失落,觉得偏离了预报岗位,但这段10年的工作经历却让他对气象有了更 “接地气”的理解。
2010年6月1日夜,玉州、北流至容县中部一带遭遇大暴雨,容县六王镇山区发生严重的泥石流地质灾害。他主动参与灾情一线调查,当亲眼看到被泥石流冲毁的房屋、山丘、农田满目疮痍的情景,以及受灾群众悲痛的神情时,内心受到巨大冲击。
“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气象次生灾害的残酷,如果当时预报的落区、量级能再精准一点,也许就能减少人员伤亡。”林确略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沉重,“从那天起我更加明白,气象预报不是实验室里的理论,而是防灾避险的利器,能帮农民保住收成,帮企业减少损失,帮百姓守住生命。”
正是这次经历,加上日常在分析玉林春季暴雨过程时,他发现了一类特殊的暴雨:这类暴雨既没有明显切变线、冷空气影响,也没有台风系统加持,却突发性强、雨量大。这让他萌生了系统钻研本地天气预报技术的想法,这成为他此后十年专注研究的课题——“暖区暴雨”。“当时查资料发现,暖区暴雨在华南地区很常见,但针对玉林本地的研究极少,数值预报对这类暴雨的漏报率也很高。”林确略说。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要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
在实战中破局
2016年,林确略调回市气象台。此时的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气象理论功底薄弱的“门外汉”,而是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掌握了计算机气象数据处理方法的业务骨干。他常说:“一个好的预报员就是半个程序员,既要懂天气分析,还要会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重回市气象台不久,林确略就遇到了一场“硬仗”。
2017年3月中旬,玉林出现一次明显暴雨天气过程。在当时数值模式和上级台站均未预报玉林暴雨的情况下,凭借多年对玉林地形和暖区暴雨的研究,时任副台长的林确略组织会商,细致分析资料,判断此次暴雨符合玉林暴雨概念模型,落区要南调至暖区一侧。市气象台提前24-48小时发布暴雨预报,并制作气象服务信息。最终,此次过程玉林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为当地提前转移群众赢得了宝贵时间。此次过程的准确预报得到自治区气象局的充分肯定和表扬,林确略被邀请在当年汛期预报技术准备会上做报告交流。“那次预报让我更加坚信,基层气象预报员只要扎根本地、深入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订正数值模式的偏差。”林确略说。
2014年至2015年,林确略以回流暖区暴雨预报为方向,牵头申报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项目并获立项,2016年顺利通过验收;2020年,他带领新人,指导团队成员林宝亭开展回流暖区暴雨研究。2022年,林确略将两个项目的成果凝练整合,形成广西回流暖区暴雨预报技术,获得自治区气象科技成果评价“优秀”等次,并于2023年获得广西气象科技奖。这是玉林市气象局首个获此荣誉的项目。
“以前预报暖区暴雨,全靠经验,看到南风加大就警惕,但心里没底,也不敢预报。”同事陈明璐说,“林确略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揭示了玉林暖区暴雨的形成规律。现在我们预报暖区暴雨,有了明确的物理机制和数据支撑,准确率提高了,预报员也更有信心了。”
在创新中守护
如果说暖区暴雨预报技术是“看清风险”,那么林确略研发的“靶向预警叫应系统”,就是“传递预警”的关键一环。
2020年,一次暴雨应急响应中,林确略发现传统预警信息传递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预警短信虽已发出,但乡镇、村基层防汛责任人常因夜间熟睡未能及时查看,而玉林的大暴雨又多发于夜间,错过预警信息往往意味着错过转移群众的最佳时机。“能不能做一个系统,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时,直接给可能受灾地区的防汛责任人乃至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负责人打电话,实现一键‘叫应’?”林确略的想法很快得到自治区气象局和玉林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一边建设完善防汛责任人数据库,一边结合基层实际需求设计功能模块,终于建成了靶向预警“叫应”平台——2022年完成平台初期版本,2023年完善后正式投入业务使用。一旦预警有大暴雨,该平台能根据降雨落区匹配对应的防汛责任人,实现“哪里有风险,就叫应到哪里”,大大提高了夜间预警的到达率。
在同事眼里,林确略是个“走路带风”的人,他的脚步总是匆匆,仿佛永远有忙不完的事。“林台长的头发白得比同龄人早很多,尤其是鬓角,几乎每次汛期过后,白头发都会多一些。”市气象台年轻预报员陆秋霖说。2023年9月,第11号台风“海葵”残涡引发玉林特大暴雨,玉林市气象局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成立以来首次一级应急响应。连续通宵值班让林确略腰椎间盘突出旧疾复发,领导和同事劝他回家休息。他却找了个靠垫垫在腰后,说“没事,我还能顶得住”,继续坐在值班室把关预报结论。

林确略加班研究天气状况 图片来源:玉林市气象局
“当时,他捂着腰,脸色都有些苍白,却还是盯着雷达回波,一次次点击靶向‘叫应’平台的‘呼叫’按钮。” 陆秋霖回忆道,“我们劝他歇会儿,他总说,‘工作太多了,我多盯一会儿,就能多一份力量’。”在那次过程中,该平台累计“叫应”重点乡镇、村防汛责任人695人次,提前预警和“叫应”助力博白县水鸣镇、双凤镇成功撤离37名群众,避免了山体滑坡引发的伤亡。
事后,玉林市自然资源局给市气象局发来了书面感谢,称赞“气象‘叫应’及时,群众转移果断,减轻了因灾伤亡”。“看到感谢信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林确略说,“预报服务的意义,就在于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就藏在一次次精准预警和及时‘叫应’中。这种成就感,比任何奖项都珍贵。”
在坚守中传承
作为广西人工智能天气预报技术创新团队骨干成员,林确略特别注重“传、帮、带”。
自2019年以来,他先后指导4名同事成功完成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其中2人成功晋升为副高级工程师。“我刚开始做暖区暴雨研究时,毫无头绪,林台长把他多年积累的笔记和个例全都借给我,还经常帮我修改论文到凌晨。”林宝亭说,在指导新人时,林确略总会把自己总结的预报技巧、数据处理方法毫无保留地进行分享,还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为每个人制定不同的成长计划。
虽然林确略常因应急值班错过家庭聚会,但妻子对他的工作非常支持:“孩子们都特别理解他。女儿跟同学说,‘我爸爸的工作是保护大家不被雨淋’。”
在林确略的书房里,摆着一摞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案例、预报思路和科研心得。“有时候我在书房写论文,妻子就在客厅陪孩子温习功课。两个孩子睡熟后,客厅的灯光和书房屏幕的微光,就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光。”林确略说。
有一次女儿问他:“爸爸,你都上班了,为什么还要像学生一样看书?”他认真地告诉女儿:“人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要跟上社会潮流,才不会被淘汰呀。”
后来,为了更方便应对突发天气,林确略还主动搬到单位宿舍。“总得有人守着预警,万一遇到突发情况,住局里能第一时间到位。”轻描淡写的话语,却藏不住他对工作的责任与热爱。
在初心下前行
从2005年入职时的“气象新兵”,到2022年入选广西气象首席专家,2023年获评正高级工程师,2024年入选中国气象局西部优秀气象人才,2025年获评“玉林工匠”称号,林确略的二十载不仅见证了我国基层气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从传统单纯依赖数值预报,到数值预报与人工智能预报并存;从凭经验预报,到结合量化指标精准预报;从“广撒网”式预警,到“靶向化”精准“叫应”。
“我很幸运,能赶上气象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更幸运的是有单位这个坚实后盾为托举我成长。”林确略感慨道,“组织不仅给予我充分信任,更在成长平台搭建、人才培养上倾尽全力——为我争取教育深造的宝贵机会,创造心无旁骛搞科研的良好条件;团队始终与我并肩前行,在技术攻关中给予全力支持,陪我一起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使得我得以在气象科技领域快速成长,有信心攻克更多技术难题,为提升西部地区气象服务能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玉林的天空,时而晴朗,时而风雨交加。林确略和他的团队,就像这片天空下的“守望者”,用精准的预报、及时的“叫应”,尽可能将气象风险化解在萌芽中。他用二十年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也谱写了基层气象工作者的成长成才与国家气象事业紧密相连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