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何为法律?是条条款款诉事理,字字句句为百姓;何为基层?是不忘初心终行远,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人心有些浮躁的社会,很多人追名逐利,但有这样一位“法管”校友,他却选择“逆流”而上。他牢记法律人的初心,不忘党员的使命,扎根基层十几年。防汛抗疫、扫雪防冻、困难帮扶......,哪里有群众需要,他就出现在哪里;群众有任何呼声,他都认真回应。
十载青春,换基层别开生面:从绿荫球场到驻扎社区,青涩少年历练蜕变,成为青春“领路人”。言辞恳恳,切切其深,在校友分享会中,他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传递薪火,鼓励更多学子用法律知识服务群众,倾囊相授,不吝分毫。
他是谁呢?他就是盘城街道江北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2008届法学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彭荣伟。一别十余载,有幸再相逢。让我们共同翻阅这位校友的“修炼手册”。
一、回首少年时,漫漫求索
十年青春,恰如流光一瞬,聚之如歌。忆起在南信大的求学生活,彭荣伟仍觉历历在目,依稀如昨。“明德格物,立己达人”,南信大的校训至今萦绕在他心间,久久难以散去。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法学专业,彭荣伟回答道,这是儿时熏陶、更是信仰使然,“我出生在以烈士的名字--“郭猛”命名的小镇,自小听着烈士的故事长大,自然心中有了对正义、对公平、对法律的追求”。这份初心支持着彭荣伟不断向前,勤勉学习,每次学习成绩、综测成绩都保持在专业前列。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参加课内外专业活动,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即便已经毕业多年,彭荣伟在提起自己的大学老师时,依然满怀感激:“焦冶老师、温尚杰老师、徐骏老师、蒋洁老师、宋晓丹老师、李婷老师......我们亦师亦友,常常在一起讨论各种案例,他们教给我的,都对我当时学习和以后基层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甚至在后来工作以后,有时遇到社区的一些工作难题,他还会选择回母校“去和老师探讨一下”,老师的谆谆教诲,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了他在基层中的成长。
在采访中,彭荣伟强调,“大学不能光学习课堂上的知识,第二课堂也很重要”。刚刚进入大学,彭荣伟依据兴趣爱好发起创建了戏曲协会,从“不敢上台演出”到“什么剧种都能唱,还到各种舞台上表演”,一条唱戏、爱戏的道路为他铺开,在校期间还成功举办“戏韵梨风——来自寂静校园的呼唤”在宁高校戏曲专场演出,获得学校师生的交口称赞。除戏曲这个兴趣爱好外,他还吹葫芦丝、弹吉他、学软件编辑.......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着他的大学生活,使他在学习压力过大时能够自我调解、自我排遣。“那时候常常想,心情不好,那就大声唱戏呗!”
青年漫漫求索之路,绝非一路坦途。却有师恩难忘,共徜法学海洋,亦有吉他声响,兴趣做伴;一笔一划,一浓一淡,这些经历共同构成了彭荣伟难忘的大学青春记忆。
二、挥别校园路,扎根基层
2008年从南信大毕业后,彭荣伟手握几份offer,既通过了家乡的公务员考试,也收到了一家电视媒体的录取,然而最终他选择了留在南京,留在盘城,留在了母校旁的乡村。这一留,便是十六年。当初“长满萝卜大葱”的“裕民菜园”,如今建起了儿童乐园、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其乐融融的裕民家园,从“菜园”到“家园”,一字之差,这背后是彭荣伟努力交出的一份令人满意的民生答卷。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当被问及基层工作的深刻记忆时,彭荣伟立刻回忆起了和居民群众一起抗疫、防汛的场景。在疫情防控期间,他们在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把初心写在疫情防控一线,无数个日日夜夜里,封控、核酸、转运、隔离....以“疫”线坚守扛起责任担当;在防汛一线,他将自己“钉”在大堤上,用72小时的坚守践行初心。“每当这种时候,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心里就会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和光荣感:这是你该冲的时候了!作为党员、作为党组织,关键时刻要站出来、要让群众看到你,我们的入党初心才能体现出来”。正是坚守这份切身为民的入党初心,让他赢得了群众宝贵的信任,基层工作得以更好开展。
若细究彭荣伟选择基层工作的“动机”,大学时期参加的“三下乡”支教活动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支教期间,简陋的宿舍、布满灰尘的硬床板都没能让他退缩,亲眼所见的那些每天跋涉山路去上学的小孩、依靠砍竹子为生的家庭却让他百转千肠,深受触动,“当你走到那些孩子面前,你会对自己的人生重新做一个定位”,青年支教的彭荣伟曾见过当地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考了全校第一,却仍然和父亲挤在茅草棚子里,每个月靠着砍竹子的微薄收入生活。“现在想来,这应该是最早真正促动我选择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投身到基层一线工作的直接原因吧”彭荣伟说。
投身基层一线,“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笃定“坚持人民至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信念,彭荣伟就这样十年如一日,用实际行动诠释初心和使命。
三、以法明前路,再续薪火
当被问及法学专业对自己如今工作的帮助,彭荣伟说,法律思维在他如今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很有用。“法律和其他专业是相通的。民为邦本,法为公器,法就是用来替人解决问题的工具,是工作的方法,思维的底线”。民商法、物权法、土地保护法.....大学时期的法律学习,让他在处理群众矛盾和纠纷时更有方法,凭借专业知识,依法为器,融法于行,他有理有据地为群众解决了很多难题。
一直以来,法学都以其较高的学习压力和低迷的就业率为人们所热议,作为法管院的优秀毕业学长,彭荣伟认为,法学生的学习场所应在课堂之内,也在课堂之外。在学校里,要牢牢打好基础,认清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在工作中,运用法律的思维去想事情、办事情。“我觉得作为法学生,多学学、多看看、多和老师交流交流,总是没错的。很多年后回过头,你会感激自己学过这些东西,会发现真正获得的价值不在背诵的法条上,而是法律带给你的思维方式。”
点点薪火,倾囊相授。苦习理论,不忘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彭荣伟学好法律的不二法门,亦是他留给学弟学妹们的超强“宝典”。
结语
回首往昔,雄关漫漫尚已度;再看今朝,法治薪火犹待燃。在谈话的最后,彭荣伟对南信大法律专业的学弟学妹们寄予厚望:“坚守初心。只要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一往无前地走下去。运用法律的武器,解决好老百姓的问题,走好依法治国的道路。”愿你我法管学子,持法律之利剑,解人民之难题,但行法治之路,不忘玉壶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