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校东苑初九咖啡馆的大门,一缕阳光刚好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在紧挨落地窗的座位旁,坐着一位埋头工作的青年人。他全神贯注,直到我们走近,才恍然抬起头,这便是我们此次采访的对象:2016届硕士研究生校友张狄。他已在座位上等候多时,简单问好后,就是亲切的寒暄,看着眼前精神抖擞的青年人,你很难将他与投资人的形象结合起来,我们的访谈就这样伴随着轻松的氛围,拉开了帷幕。
“习得”:科研是学习生涯的坚定选择
“我无比热爱我的专业。”这是张狄对7年南信大学习生活的概括。
张狄和南信大的缘分,始于《扬子晚报》。2008年高考结束后的那个盛夏,对志愿填报发愁的他,恰好看到了南信大刊登在《扬子晚报》上的专栏,这所拥有大气背景的学校吸引了他的注意,怀揣着对于地理学科的热爱以及对气象的好奇,他将南信大纳入了志愿填报的选择。最终得偿所愿,进入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即现地球信息科学)进行学习。
本科阶段他就开始了自己的科研探索,在缪启龙教授的支持下,跟随地理科学学院史岚老师参与了省级大创项目,并以本科生的身份在科技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这一次的科研经历,让他看到了自身发展的可能性,也让他对于GIS在气象方面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学习生活的推进,他决定将科研这条路继续走下去,为自己定下了考研的目标。
找到了钻研前行的方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对于张狄来说,就像启动了人生的马达。在整个研究大方向确定的前提下,导师史岚给了他自由探索发展路径的空间,他所专攻的气象资料降尺度(气象要素精细化处理),是一个有相当挑战性的研究方向。当时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难题:首先是面对多要素集合且逐日记录的再分析资料,该如何完成单一要素(即降水)在气候尺度上的统计和预处理?其次则是处理好的数据,应该怎样在GIS平台上进行表达和空间数据分析?这些正是实现GIS空间信息技术在气象方面应用的主要内容。尽管困难重重,但为了攻克统计程序编制这一问题,“攒着一股劲”的他去寻求了一位电信院同学的帮助。“在这之前我们并不认识,只是托电信院的老师帮忙介绍。”幸运的是,在沟通之后,对方很爽快地答应了这一请求,经过三个月的不断调整和试错,在两人的通力协作之下,最终整理得到的一套数据,成功实现气象再分析资料应用于GIS平台,得到了导师的认可,并沿用了好几年。这段宝贵的时光和珍惜的学缘,记录了张狄充满热忱的青春岁月,也镌刻了他成长的足迹。
在他看来,学习就是“习得”的过程。本科阶段是缓冲区,让你从安逸的校园生活逐渐过渡到社会,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培养你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复一日的求知中得到系统性思维的锻炼,所以读研“重要的不单单是学历本身,还有历练的过程,通过独立自主思考去解决问题”。求学没有止境,但当你走到一定路程往回看时,这种“习得”不论是主动获取还是被动接受,都会对自身大有裨益,成为持久的、宝贵的财富。
“潜心”:跨界投资人的自我修养
或许谁也想不到,当年那个热爱科研的小伙子,如今却成为了一名天使投资人。
2015年,即将硕士毕业的张狄,从校学工处的网站上,看到了南京市属国有企业集中校招信息,条件符合的他,决定去争取,结果是喜人的,他被南京紫金投资集团顺利录用。但地学专业出身的他,真正工作之后才发现所在的单位主要负责天使投资,而自己“完全不懂经济”,一切都要重头开始,这无疑是对过往学科体系的重大挑战。刚开始对财务、审计工作一头雾水,那就虚心求教,不断摸索,没有基金从业资格证,那就刻苦学习,潜心备考。回忆起最初的那段时光,张狄笑称自己“是摸索着过河一路摸过来的”。从一开始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到如今游刃有余处理工作事务,转变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也是内心始终的坚守。
或许在常人眼里,一个早期项目的成功融资可能来源于一拍即合,但只有深耕早期项目投资的张狄才明白,一个投资决策的做出,往往不是表面看上去那般简单。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十分重要,决定开展投资之前,必然需要对企业面临的机会和潜在风险进行详细调查评估,然后基于调查结果进行汇报总结,不断论证、及时调整和补充。最后才能确定投资是否进行。整个过程投资项目被否定是常有的事,只有不断总结,在客观切实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到的投资判断。除了洞若观火的敏锐眼光,更为重要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
“博弈”:成为时间的朋友
投资与被投资企业,从来不是简单的合作关系,而是天平上博弈的双方。
在趋势还没有成为风口时,就能够预判趋势;当成果还正在孕育时,就能窥见结果。在投资浪潮中,这便是先见者与后觉者的区别。
张狄的投资经验,证明了他的先见。
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投资从业者,他们与拟投资企业,就是博弈的关系。拟投资企业需要通过自身的项目取得他们的认可,而他们也需要制定能让对方接受的投资策略,但这样的博弈不是刀光剑影、短兵相见,相反,“心态平和、平等交流”,才是投资的重要前提,“不要将自身凌驾于被投资者之上”。博弈不只体现在谈判本身,也包括后续的投资过程,确认投资意向后,还必须商量投资条款,最终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这些都是投资成功的必然因素,缺一不可,而不是简单的加减法。
“去做时间的朋友。”这句话出自头部机构高领资本合伙人张磊的《价值》一书,也是张狄非常赞同的投资方法论。和人的发展一样,投资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尽管很多项目可能之前已经被别人贴上了否定的标签,但张狄从不会因某一时刻项目不被认可而完全否认创业者和项目本身。“相信时间的力量”,人生海海,何必在意一时浮沉。回归理性的思辨过程,也许岁月轮转,时代的风口就会发生变化,而这,往往就是潜在投资价值的发掘。
“共进”:公心之道在人
集体之路,常怀公心,方能行稳致远。
生活在社会之中,“没有人是与世隔绝的孤岛,我们都是广袤大陆中的一部分。”对“公心”的追求,既是价值观念的树立与涵养,也是集体意识的培育和坚守。
张狄深知这一道理,所以早在研究生入学之前,他就在时任校团委书记金自康的鼓励动员之下,作为应届毕业生参与共青团中央“西部计划”江苏项目—— “苏北计划”,在徐州市泉山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对家乡的桑梓之情和对青少年成长工作的高度重视,使得张狄在关工委工作期间,始终鞭策自己,全心付出。并最终凭借优异表现获得了江苏省政府颁发的优秀志愿者奖章。这段特别的经历至今令他记忆犹新,在良好集体氛围的影响之下和不断的工作思考中,他涵养了自身的气度,也逐渐领悟“公心”之道。
除此之外,在他的7年职业生涯中,有一个令他印象深刻的投资案例。他们所接触的企业,是一家成立不满2年的科技型公司,整个创业团队只有20人。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不断进行创新研发,疫情时代,这家企业抓住契机,企业自主研发的“数字哨兵”产品在疫情期间有效解决卡口核验、流动人员管理等问题,提升了“人防+技防”效能,大大减轻了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压力。仅2020至2021年,他们的企业产值就达到6000多万,22年产值更是近亿,并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如今张狄所在的南京市创新投资集团在对该企业天使投资的基础上,进一步已完成该企业的A轮融资,企业当前估值突破4个亿。令张狄感触最大的,不是在于成功投资企业,而是欣赏这家企业所展现出的凝聚力,上下齐心,团结一致。这来源于企业领导者独特的人格魅力与创业热情,张狄形容其为“具有极强的分享精神和创业投入度”,而这其中提到的分享精神,正是他总结的至关重要的发展经验。
除了天使投资人,张狄还是一位“双创”工作者。而这得益于过往“公心”意识的培养。身为教育部互联网+大赛国赛评委,就“为什么和高校合作?为什么持续助力高校双创教育?”张狄给出了答案:一方面,激发创业氛围本身就是国有投资机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与高校合作开展双创工作,可以通过各类创赛挖掘、培育、孵化具备投资价值和潜能的项目,同时也促使更多的高校科研成果完成转化与商业落地。整个“孵化”的过程,除了资金支持,他们还会连同其他机构部门提供政策扶持和企业经营战略培训。抛砖引玉,“没有那块砖,又从何引出玉?”对有创业热情的年轻人多些对善意分享和引导,少些苛刻的批判和计较,这种休戚与共的关系,就是对公心和分享精神的生动诠释。
“善思”:行进在人生的旷野
七年行业深耕,见证了张狄的付出,也倾注了他的青春年华。
对于个人未来的规划,张狄也早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断积累、持续学习、勤于思考,保持冷静的投资态度。”虽已毕业多年,但他从未停止学习的步伐,地理学科严谨、理性的思维特点也始终伴随着他,尽管工作繁忙,面对不甚了解的科技领域,但他仍然会不断充实自身,研究并接触前沿的投资领域资讯。而他也始终认为,任何情况下,都要养成深度思考的能力。在快节奏的当下,只有理清事物的底层逻辑,才能更加透彻地处理和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如今的他,除了本职工作以外,还多次担任众多国家级创业竞赛的评委专家,对他而言,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巩固新知,拥抱变化,才能保持长远的发展。同时他也强调,投资行业充满未知和挑战,不能仅凭一时的热情决定,而更应该谨慎思索,把握细节,方能有所收获,铸就成功。
“朝行夕进中,见人生真意;风恬浪静处,识心之本然”,短暂的接触,让我们感受到了张狄身上的少年心性,也体会到了他身上散发出的蓬勃活力。如今正值而立之年的他,对未来又有了新的期许,人生征程漫漫,投资这条路上,他将继续坚守初心,上下求索,笃行不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