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校友荟|高蒙:守望长空,逐梦气象

发布者:王怡苏发布时间:2023-09-28浏览次数:1424


校友简介

高蒙

2008级大气物理学院大气物理本科

美国爱荷华大学化学工程博士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

香港浸会大学地理系长聘教授

荣获欧洲地球科学联会“2020年大气科学杰出青年学者奖”

入选“2020年福布斯中国3030岁以下”精英榜

2022年“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获得者


 “你想过怎样的人生?”

是希望寄情山水,于青山绿水间谱写田园诗画

还是渴望挑战自我,于梦想征途上追逐辉煌

亦或是追求内心深处的宁静和谐,寻觅一抹慰藉于喧嚣

无论何种选择,它们都映射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渴望,与内心共鸣成趣

而在探索大气环境的广袤领域,有着这样一位青年才俊

承袭百年科学传统的使命,勇于超越限制的思维藩篱

在热闹和宁静中穿梭,在学问和生活中思索

勾勒大气环境科研的绚丽轮廓

他就是本期校友专栏的主人公

 2008级大气物理系本科校友—高蒙


意义”的探寻:初窥门径

时间拨回2008年的那个夏天。

如果按照预定的轨道行进,根据家人最初的专业设想,高蒙或许会成为一名律师或者医生。

但人生之所以瑰丽,便在于它的未知和不受限。就像是一场没有尽头的修行,总是会有其他的选择出现。正是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高蒙进入了南信大大气物理系学习,开启了他的大学生涯。

怀揣着对于大学生活的憧憬,在正式入学前,高蒙读了一本叫作《大学应该这样读》的书籍,书中提到大学生应该有自己的目标,而不要拘泥于课本知识,这对他启发很大。但刚刚进入大学校园,一切事物都很新奇,想要在短时间内找准方向并不容易,所以整个大一上学期,高蒙都在不断探索和试错。他不仅报名参加了学院的分团委、青联,还加入了学生会和辩论队,这些社团活动令他收获颇丰。

在对自身不断的追问中,他也在思考未来的选择。大一上学期结束,他取得了专业第四的成绩,这增加了他学好课程的信心,随后在高中好友的鼓励和建议之下,他开始萌发出国留学的想法。为什么想要出国深造,一方面源于“学校在国际上的声誉”,另一方面则出自高蒙探寻未知的渴望。“未曾到过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想象,我想要亲自去感受。”

从此学习有了动力,大一结束之后高蒙就开始着手准备GRETOEFL考试,很多人认为准备的时间太早,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想要顺利拿到全奖offer,除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说得过去的英文考试成绩,还需要科研背景作为支撑,环环相扣,唯有步履不停,才能行稳致远。三年的辛勤付出,映照了一颗坚韧的心,也携来了远方的喜讯,2012年大学毕业前,高蒙拿下了近10个全奖offer,最终他决定前往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化学工程博士,踏上了遥远而陌生的旅程。

 “本科阶段更多培养了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而非知识本身,这种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感觉,跟科研是相似的。”

好风凭借力:从善如流

其实最初择校时,高蒙也曾困顿迷茫,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选择在社交媒体上请教,却意外收获了同校学长学姐们的热心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为他分析各个学校在不同研究方向上的优劣,给出了很多建议,这些帮助对他来说意义非凡。他最终根据自己想要攻读的方向选择了爱荷华大学,跟随著名大气环境科学家Carmichael教授进行学习。

在爱荷华大学求学期间,高蒙主要研究的是大气化学模式,从模型的角度探究大气污染物如何在特定环境和气象条件下生成、传输与沉降,对阐明大气环境问题的成因与影响大有裨益,也体现这一领域融合性的学科思维。在这一方面,高蒙展现出了自身在学术科研上的优势,一般需要五年甚至更久才能取得博士学位,但他只用了三年多就提前完成了博士课题。

 201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高蒙了解到哈佛大学正在进行博士后相关的招聘,在和导师一段时间的商量之后,他向哈佛大学递交了申请,也很快得到了回应和邀请,凭借出色的面试表现,他当场就拿到了offer。作为哈佛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环境项目

团队的成员,他在哈佛大学开展了为期三年的研究,和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优秀学者进行合作,致力于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普遍问题。

 “博士后是我人生中比较重要的时期,对我起到了正面的塑造作用。”

相比博士阶段,高蒙认为博士后是从学生向真正的科研工作者的转变,这个过程少了系统性的指导,更多的是“给自己独立思考和作出判断的空间”,在这一方面,哈佛提供的国际化平台及导师给予的自由度与信任为他提供了助力,可以自行选择研究课题,还能够随时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进行沟通、建立学术联系,这既是科研实力的提升,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交流沟通的能力。

此外,周围每个人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优秀代表,大家在一起相互学习、鼓励,彼此都带着欣赏的眼光,在良好的学术氛围浸润之下,思维激荡如风雨交织,科研成果也就遍地开花。这种协同一致而又高度自由的科研方式令高蒙受益匪浅,也坚定了他在大气环境治理这条路上钻研的决心。

回望过往的求学经历,高蒙提到最多的就是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无论是当初朋友师长的支持和鼓励,还是与研究者们的交流协作,都或多或少为他引导了方向,这些点滴的细节构成了他完整的学习生涯,也见证了一位少年的科研求索之路。

 “人只有暴露在足够多的信息之下,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我始终心怀感激,是他们让我拓宽了视野,接触到了更多不一样的事物。”

试错中调整:跃入前沿

高蒙的研究方向是大气环境数值模拟,这是一个大家“熟悉又陌生”的领域,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围绕环境治理做出实效性研究,既是大家共同的关心,也是高蒙个人的兴趣所在,目前他和团队主要关注亚洲重污染地区的大气污染及其天气气候效应。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的发展有目共睹,但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带来的是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而这其中空气污染问题尤为突出,面对这样一个国际关注的焦点,“如何从化学和气候角度解释污染成因至关重要”,高蒙说。

针对印度冬季北方地区雾霾频发的问题,他关注气象条件对于污染物积累和扩散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厄尔尼诺现象和南极涛动(AAO)的共同影响,为印度北部冬季气溶胶污染的冬季前预报提供了前景。

同时面对热浪和极端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安全带来的复合影响,他和团队通过分析中国夏季热浪和空气污染年际变化,发现其主要受西太平洋、西印度洋和罗斯海春季增温共同调控,并利用化学-气候耦合数值实验证实了海面温度异常对降水、辐射产生的影响,建立了多变量回归模型,为提前预测共同发生的季节提供了助力,便于政府提前采取行动减轻这些协同压力因素造成的损害。

 “想要解释一个现象,往往需要不断分析数据寻找佐证,在调整和试错中总结经验,而这一过程有时候会持续好几年。”

想要让科研变得持久,首先要让科研有意思。对于研究的选题,高蒙从来不会局限于某一方面,不论是深度优先还是广度优先,对他来说都不是最佳角度,最关键的还是从个人视角出发,同时抓住社会的需求。安然于学术研究的本然节奏,他在日复一日的科研中锤炼心性,不断反思求进,和团队致力于搭建亚洲环境治理的新桥梁,谈及科研的下一步计划,高蒙说:“现在会更关注气候的动态变化,期望用更全面的视野探究未来环境变化趋势带来的影响。”

成为正式的科研工作者以来,高蒙和南信大始终保持着合作与联系,“学校开展的相关研究产生了很多先进的成果,这对我来说有着启发作用”,除了和学校老师进行协作产出论文,未来他也期待同学校方面深化交流合作,为推进环境治理凝聚合力。除此之外,高蒙还积极参与政府等公众组织的环境治理决策当中,为科学制定政策出谋献力。行走在科研的路上,他始终保持谦逊淡然的心态,用踏实的脚步丈量前行的足迹,触摸天空,也感知气象,为大气环境治理提供了深度和广度兼具的进路。

宥于光环:初心未改

荣获欧洲地球科学联会颁发的“2020年大气科学杰出青年学者奖”,成为15位获奖者中唯一的华人、入选“福布斯中国202030岁以下精英榜”、获得“2022年谢义炳青年气象科技奖”……这些耀眼的成就,对于任何科研工作者来说都是莫大的褒奖,也足以让常人惊叹,但对于高蒙来说,这些奖项只是锦上添花,更多的满足感来源于研究本身。

在他看来,获奖有很多因素,只是体现他人对自己研究成果的认可,但“没有其实也没关系”,自己并不会妄自菲薄,更不会沾沾自喜。他将奖项视作“短暂的快乐”,而科研本身带给他的是“持久的快乐”,在科研的求索中体会乐趣,对他来说这就是意义所在。“热爱并非与生俱来,它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所以能有自己热爱的事物,其实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高蒙笑着说道。

走出严肃的科研,回归教学和生活,高蒙将自己看作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课堂上他注重轻松活跃的氛围,课下他经常同学生进行交流,在他看来,大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更应该对他们有所引导和启发,而不应该加以限制,这样的教学方式,为他赢得了众多学生的喜爱,而抛开科研工作者的身份,生活中的他性格温和,脸上始终洋溢着富有感染力的笑容。

 “跟优秀的人学习,找到和自己同频的人。”

这是高蒙总结过往得出的经验,找到自己的节奏,不要被外界压力和他人传播的负面情绪影响,也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生活是旷野而非轨道”,循着自己的内心前进,在广阔中遐想,在真理中感悟,方能坚守本心,得之安然。

过往十几年的求学和科研生涯,高蒙收获了平静的自觉,如今的他正值盛年,在无数光环的背后,他仍然在追寻自我、潜心科研,纷繁复杂的时代,他始终保持清醒的思考,希冀更鲜活而恒久的学问。“厚积薄发,大道自出”,未来,让我们期待这位大气科学界的青年学者,在科学领域的浩瀚星空中,继续描绘属于自己的壮丽图景。


上一篇:下一篇: